当前,民营企业党建工作在组织覆盖、制度创新、数字化赋能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,但仍存在组织覆盖不均衡、制度衔接不紧密、数字化转型滞后等问题,具体表现在:
(一)组织覆盖“量质失衡”,作用发挥“有形无神”。覆盖范围不均衡。规模以上企业党组织建设相对完善,但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党组织覆盖率偏低,部分企业存在“挂牌不运作”现象。功能定位不清晰。部分企业党组织未能有效融入生产经营,在战略决策、人才培养等环节参与度不足,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未充分发挥。管理体制不健全。民营企业党组织隶属关系分散,部分企业党组织隶属街道、社区或行业协会,存在多头管理、职责不清等问题。
(二)制度衔接“刚性不足”,治理融合“形似神离”。制度执行不到位。部分企业未将党建要求写入公司章程,党组织参与“三重一大”事项决策的刚性约束机制尚未建立。考核激励不配套。党建工作成效与企业经营业绩关联度低,缺乏差异化考核标准,民营企业主对党建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。人才保障不充分。中小微企业党务工作者多为兼职,专业能力不足,部分企业存在“重业务、轻党建”倾向。
(三)数字化转型“区域失衡”,创新活力“动能不足”。技术应用滞后。多数民营企业党建信息化平台建设滞后,区块链、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率较低,线上组织生活形式单一。区域发展不平衡。东部发达地区数字化党建成效显著,但中西部地区仍存在平台覆盖率低、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。资源整合不充分。党建数字化平台与企业业务系统融合度不高,数据孤岛现象突出,未能形成协同效应。
为此,建议:
(一)强化政治引领,构建“双向进入”治理机制。推动制度性嵌入。修订《公司法》实施条例,明确要求民营企业将党建写入公司章程,建立党组织书记与出资人定期沟通机制。推广重庆南岸区经验,实现规模以上企业党组织书记进入董事会全覆盖。完善决策参与机制。建立“三重一大”事项党组织前置研究讨论制度,对涉及职工权益、安全生产等事项行使否决权。参考广东“党员技术攻关小组”模式,在研发部门设立党员责任区。。加强组织体系建设。在产业链、园区、商圈等领域建立区域性党组织,推广山西晋中开发区“15773”产业链党建模式,整合上下游企业资源,实现党建与产业协同发展。
(二)创新考核体系,激发党建内生动力。实施“双强”激励:将党建工作成效纳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,对党建示范企业给予税收减免、融资支持等政策倾斜。设立“党建强、发展强”专项奖励基金,对党建工作突出的企业给予奖励。推行“双向培养”。实施“党员人才双向培养”工程。建立“党建数字化评估系统”,运用大数据分析党组织作用发挥情况,实现全国联网监测。强化人才保障。实施“非公党务工作者能力提升计划”。建立“红色导师”制度,选派机关干部、专家学者担任企业党建指导员。
(三)深化数字赋能,提升党建工作质效。建设全国党建云平台:整合中央统战部、全国工商联资源,打造“民营企业党建智慧平台”,提供政策咨询、经验交流、项目对接等服务。创新活动载体。开展“党建数字化转型示范企业”创建活动,对应用区块链溯源、AI智能分析等技术的企业给予信息化建设补贴。开发“元宇宙党建展厅”,通过沉浸式体验增强党员教育吸引力。推动数据融合。鼓励企业将党建数字化平台与业务系统深度融合,实现党建数据与生产经营数据互联互通。推广济南一建集团“智慧工地”经验,将党建元素融入项目管理全流程。
来源:研究室
初审:乔政恺
复审:范云鹏
终审:宋祥辉